精品为您呈现,快乐和您分享!

移动端

收藏本站

慧格手游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从‘我把后山上交国家’看民间环保意识的觉醒

从‘我把后山上交国家’看民间环保意识的觉醒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25-03-24 21:05:12 小编:慧格手游网

近年来,‘我把后山上交国家’这一表述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既反映了普通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也体现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这句话背后,是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认同,以及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可贵精神。本文将解析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实践模式及其深远意义,展现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

一、民间环保行动的社会土壤

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17.9%提升至2022年65.2%的进程中,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后山’作为城乡接合部的典型生态单元,承载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功能。新《森林法》明确规定‘谁造林、谁所有’的原则,为民间力量参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北京门头沟区村民自发成立‘山林护卫队’的案例,生动诠释了政策法规与民间意愿的良性互动。

二、创新实践的主要模式

当前民间环保实践呈现三种典型形态:一是产权移交式,如浙江安吉农户将500亩竹林托管给国有林场;二是共管共建式,类似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实行的‘社区共管’机制;三是数字赋能型,通过蚂蚁森林等互联网平台实现远程认养。这些模式打破了‘保护必须政府主导’的传统思维,2023年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民间力量参与的生态修复面积已占全国总量的18%。

三、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

从‘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古老智慧,到当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国生态文化完成创造性转化。云南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千年智慧,为现代社区参与式保护提供范本。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守护家乡后山#话题,累计播放量超20亿次,传统生态伦理正以崭新形式延续生命力。

四、制度保障与提升路径

《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等政策构建了‘保护者受益’的激励机制。建议从三方面深化实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广‘环保积分’等市场化补偿机制。福建南平‘生态银行’试点证明,通过产权流转、委托经营等方式,可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

当‘后山’从私人记忆变成公共财富,折射出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变革。这种自下而上的环保实践,既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盲区,又培育了全民生态素养。未来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拓宽参与渠道,让更多‘后山’在科学保护中焕发新生,共同绘制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建议读者登录自然资源部官网‘社会参与’专栏,了解所在地的环保参与途径。

相关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