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九芳作为德云社的年轻相声演员,近年来因'摘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摘字'是相声界一种特殊的惩罚方式,意味着演员被暂时剥夺使用艺名的资格。这一传统源于相声行业的门户规矩,既是对违规行为的惩戒,也体现了行业内部的等级秩序。本文将深入解析孙九芳被摘字事件的前因后果,剖析德云社的管理制度,并探讨这一事件反映出的传统曲艺行业在现代娱乐市场中的适应与挑战。
一、'摘字'的传统与含义

'摘字'是相声行当特有的惩戒方式,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相声门规。在传统相声界,徒弟拜师后由师父赐予'艺名',这个名字代表着师承关系和行业认可。当演员违反行规时,师父或班主有权暂时收回艺名,这就是'摘字'。在德云社,艺名通常由'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这八字科中的字组成,被摘字意味着演员暂时失去在德云社演出的资格和身份认同。这种惩戒既是对个人的警示,也是对整个团队的规范。
二、孙九芳被摘字的具体原因
据多方消息证实,孙九芳被摘字主要与两件事有关:一是2019年与搭档在后台发生冲突,违反了德云社'不准内斗'的规矩;二是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损害了团队形象。德云社作为传统曲艺团体,特别强调'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的行规。郭德纲曾公开表示:'摘字不是目的,是让年轻人知道敬畏。'事件发生后,孙九芳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于2020年恢复演出并重新获得艺名使用权,这一过程体现了德云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管理理念。
三、德云社的管理制度与江湖规矩
德云社的管理融合了传统相声门规和现代企业管理。在人事管理上,采用'班规+合同'的双轨制:一方面保留拜师仪式、艺名体系等传统;另一方面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摘字'制度正是这种混合管理的典型体现。它不同于简单的停演处罚,而是带有传统文化中'正名'思想的惩戒方式。这种管理既维护了团队纪律,也传承了曲艺行业的特殊文化,但在现代娱乐产业环境下也时常引发争议,被认为过于强调人身依附关系。
四、相声行业新老观念的碰撞
孙九芳事件折射出传统曲艺行业面临的现代转型难题。年轻演员成长于网络时代,个性张扬、习惯自由表达;而相声行业仍保持着严格的师徒制度和集体主义传统。这种碰撞在德云社这样的民营团体尤为明显。支持者认为传统规矩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批评者则指出过度强调服从可能抑制艺术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在孙九芳复出后,其表演风格明显更加成熟,作品质量提升,这或许说明适度的规矩约束与年轻演员的成长可以找到平衡点。
五、从摘字事件看曲艺行业的现代化之路
孙九芳事件为传统曲艺团体提供了管理现代化的思考样本。一方面,完全抛弃行业传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流失;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旧规又难以适应现代文化市场需求。一些新兴相声团体开始尝试更扁平化的管理,但德云社通过'摘字-复出'机制,实际上探索出一条渐进式改革路径。这种既维护核心价值又给予改过机会的做法,或许值得其他传统艺术团体借鉴。未来,如何在保持艺术特色的同时建立更科学的管理体系,仍是曲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孙九芳被摘字事件表面看是一个演员的职业生涯插曲,深层却反映了传统曲艺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困境。德云社通过这一事件既维护了行业规矩,也展现了包容态度,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有益启示。对观众而言,理解'摘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或许能更全面地认识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任何传统艺术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都需要在坚守核心价值与适应现代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